在增材制造(3D打印)技术高歌猛进、新材料层出不穷的今天,许多传统制造工艺似乎都面临着被替代的危机。作为
精密制造领域的资深工艺,电铸技术同样站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。是固守于传统的模具制造角色,等待被颠覆?还是主
动进化,开辟属于自己的新蓝海?答案无疑是后者。电铸技术正以其独一无二的技术特性,在高端制造领域找到无可替
代的新舞台。
3D打印擅长快速成型和制造复杂几何形状,但在达到极致精度、表面光洁度以及实现特定金属性能(如超高纯度、无
内应力)方面仍面临挑战。而这正是电铸技术的核心优势所在。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“做模具”的辅助工艺,而是直接制造
最终功能性金属零件的尖端技术。例如,在航空航天领域,利用电铸工艺可一次性成型出完美复型、内部冷却通道极其
复杂的涡轮叶片;在医疗领域,它用于制造精密且生物相容性极高的手术器械尖端和植入体。这些是3D打印目前难以企
及的高度。
电铸技术的新蓝海,在于与新材料、新需求的深度融合。它通过电解液配方的创新,可以制备出传统冶金方法无法获
得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和非晶态合金,赋予产品超凡的耐磨、耐腐蚀或电磁性能。同时,在微机电系统(MEMS)、光学
镜面、纳米结构等微观尺度制造上,电铸是少数能够实现高精度、大批量复制的经济性方案,成为连接微观设计与宏观
产品的关键桥梁。
因此,电铸技术的未来,并非是与3D打印等新技术正面竞争,而是走向互补与融合。聪明的制造商已经开始采用“混
合制造”思路:用3D打印快速制作出具有复杂内腔的树脂原型,再以其为母模通过电铸工艺“复制”出最终金属零件,兼
具效率与性能。面对新冲击,电铸行业正通过自动化、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,强化自身优势,精准切入那些对性能、
精度和可靠性有严苛要求的“高精尖”领域,成功开辟出一片波澜壮阔的新蓝海。